2689
红火蚁
2013-07-04
红火蚁工蚁多型,体长2.4-6mm(Hedges 1998),上颚4齿,触角10节,身体红色到棕色,柄后腹玄色。蚁巢向外突起呈丘状,直径一般小于46厘米。当蚁丘受到破坏时红火蚁将异常 愤怒。其可用后腹部的尾刺进攻入侵者,一般被蛰刺后越日会有水疱泛起。
通常在凉爽季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觅食流动最积极。觅食蚁通过地表下的水平蚁道离巢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可从蚁丘负外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启齿。在蚁丘四围有一明确的觅食范围,在此区域内不容许其他种群的红火蚁进入。
亚洲地区一直未有发现入侵火蚁的讲演发表,台湾旧纪录中有3种火蚁属(Solenopsis )种类被纪录,但未曾发现有入侵火蚁。但2003年9~10月于桃园与嘉义地区发现疑似火蚁入侵农地案例,经采样鉴定后确定是危害美国、澳洲与新西兰的入侵红火蚁已于台湾地区发现,且陆续获知有农夫与民众被蚂蚁叮咬而送医的案例。
在红入侵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而约在10~14天后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并持续处理直到题目解决。二阶段处理方法建议每年处理二次,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次。二阶段化学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建议用药,经农药谘议委员会通过3种饵剂与6接触性药剂可以使用于农地的火蚁防治工作。